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 > 分类考试

考试焦虑的背后:成因分析

时间:2024-06-13 21:18:11
关于考试焦虑的背后:成因分析

关于考试焦虑的背后:成因分析

(1)、学习方面

小静上小学时成绩就一直很好,也深受老师的宠爱。进入初中以后,因为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而作为同学学习的楷模,经常在班内受到老师的表扬。特别是在上学期期末考试前的全校学生大会上,校长高度肯定和表扬了小静进入初中后的出色表现,并号召全校同学要以小静为榜样向她学习。结果在期末考试的那段时间,本不做梦的她常常做噩梦,都是有关考试的,一直担心考不好。

(2)家庭情况

父亲下海经商,事业比较成功;母亲初中毕业,但个性极其要强。在她8岁时父亲因婚外恋与其母亲离婚。现与母亲一起生活,母亲没有再婚,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她身上,特别看重她的学习成绩,对她期望极高。虽然,她的学习成绩已经足够好,但每次考试前母亲还总是向她提出更高的目标。一旦考试不能达到母亲的要求,母亲就声泪俱下,说她不能为母亲争光,白白辜负了母亲对她的辛劳和付出。

(3)人际交往

有几个好朋友,但似乎没有一个真心的'。平时总觉得有许多同学在嫉妒她,故意不和她好。一看到同学与老师说话,就怀疑他们是不是在向老师说她的坏话,好让老师不再那么关注和宠爱她。

穿针心理常作怪

在考试中有这样的现象,考生越想考出好成绩,反而越是考不好,而那些没想过考出好成绩的考生,有时候反而更容易考出好成绩。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这是“穿针心理”在作怪。心理专家们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给小小的缝衣针穿线的时候,你越是全神贯注地努力,线越不容易穿入。在科学界,这种现象被称为“目的颤抖”,也叫“穿针心理”。

考生出现“穿针心理”现象并不奇怪,生活中“穿针心理”是很常见的。人们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目的性太强反而束缚了人的潜能的发挥。科学实验表明,一组儿童在情绪良好情况下平均智商为105,但在紧张状态下却降至91,两者相差十分显着。另据心理学家测试,75%的学生临考前都有紧张、焦虑乃至恐慌的情绪。面对一些重大考试,特别是面对决定人生前途的中考和高考,学生的精神压力、心理负担会大大加重,一进考场便会心跳加快,头晕耳鸣,两眼盯着试卷思维会突然短路,脑中一片空白。而一走出考场,又顿时会感到题题能解,并无什么难度。考试结果也表明,许多同学考试失利、高考落榜,并不完全是因为考题太难,而是因为思想过于紧张,以致记忆混乱,思维阻滞,一时茫然不知所措造成的。所以,考试其实不仅是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验,更是对学生有无良好心理素质的考验。

为了避免考试时受到“穿针心理”的影响,考生在平时备考的过程中就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考生之所以考不好,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目的性太强的缘故,如果总想着要考出好成绩,反而会加重心理的负担,影响考试的发挥。在考试中,考生应尽力避免去想成绩的事情,而应专心地应对考试。

《关于考试焦虑的背后:成因分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