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印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印度》教案1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利用地图说出印度的位置、地形特点。读图分析印度气候特征,及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读图分析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从材料中分析出印度人口增长快速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目标:依据地图和资料分析印度的自然情况,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印度是世界闻名古国,我们要了解、爱护、珍惜这个人类的家园。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和人口观。进一步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成功体验,激发形成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①印度的气候类型及其特点。
②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教学难点:农业的分布及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三、学情分析:
基于对学生已有学习水平的估计,同时针对初一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注意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印度人的穿衣、风俗等日常生活
拉近了学生与地理的距离,以激发学生求知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思考,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和效率。并且通过设计导学案,开展小组讨论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获取知识。
四、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课间利用多媒体播放极具印度特色歌曲,吸引学生注意,感受异域风情。上课时,教师提问:歌曲好听吗?学生回答:好听。教师:好听,就是听不懂歌词,那同学们有没有听出是哪一国的歌曲?从而引出印度。但是并不直接开始新课教学,而是从印度独特的文化信仰和风俗习惯入手,播放印度舞蹈视频,展示印度服装、恒河沐浴、湿神婆、神牛、泰姬陵,在讲解期间更是运用了时下最流行的网络用语——颜值很高来形容印度美女,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浓厚的印度民族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很快对印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顺利的导入新课。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把学生分成八个六人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导学案,最主要的作用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学生已经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了亚洲、日本、东南亚这三个区域,基本知道了学习一个区域主要从哪些方面入手,而现在利用导学案自主学习印度,可以充分锻炼学生,这样学生在上课时动笔的机会多了,填空的内容让学生自己填,重点让学生自己注明,练习让学生自己先动笔解答,学生动手就会动脑。学生只有通过实践思考,才能使知识为自己所掌握,学生的思维
能力才能得到提高。运用了导学案效果就不一样,能够杜绝学生上课不听的现象;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时了解学生的思维状况,及时发现学生的思维障碍;可以规范学生的答题思路。
活动一:学生阅读导学案上的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老师满下伏笔,下课之前要检测学生一下这节课完成了几个教学目标,这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有针对性,
活动二:完成导学案的第一个活动题——世界第二人口大国,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完成,期间老师在学生小组讨论完成导学案的过程当中适时巡视指导,帮助学生顺利解决问题。同时提醒学生要获得需要的信息,就要从教材中的文字或是图片中查找。在各小组完成导学案后,让小组代表和同学们分享他们小组的成果,教师给予肯定。我们知道任何知识听一遍是不可能有很深刻的印象的,为了加深印象,教师利用多媒体和学生一起把活动一涉及到的知识点再捋一遍。
活动三:完成导学案的第二个活动题——热带季风气候和粮食生产。仍然是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完成。各小组完成之后选一个小组代表分享成果,由于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所以在学生自主学习之后,教师仍然要利用多媒体和学生一起把知识点加深印象,尤其是印度的热带季风气候,教师在此设计了一个表格,让学生代表在前面完成,在填表的时候,一次叫两个同学同时上来合作完成,这样能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同时得到的结果会更准确。印度的粮食作物小麦和水稻的分布以及与自然条件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难点,
为了帮助学生解决好难点,充分利用教材P35的活动题,分析粮食作物的分布和自然条件的关系,教师引导学生读图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同时培养学生读图分析的能力。
(三)课堂反馈、巩固提高
活动四:让学生重新看导学案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检测自己完成了几个,这样做不仅整节课首尾呼应,非常完整。而且也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整体的回顾。锻炼学生对重点、非重点的处理能力,学生自主整理课堂知识,效果更好。
活动五:课堂练习反馈,导学案上设计了A级、B级、C级、D级四级难度的题,课堂中完成A级难度的题目,这些题目的设计都是最基本的知识点,学生能很快完成,难度较小,学生会很有成就感。
(四)自我挑战、拓展延伸
导学案上B级、C级、D级,留作课下作业,让学生逐级挑战,既激发他们的挑战欲又加深了对知识的巩固提高。
《印度》教案2教学目标
1.掌握12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
2.理解课文内容,简要复述故事。
3.体会婵德拉的智慧和善良。
4.在老师的引导下能自主地发现问题,并围绕问题进行探究,培养创新品质。
教学重点
体会婵德拉的智慧。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按婵德拉所说的方法往棋盘放大米,其数字之巨大,用米量之多。
教学准备
计算器,画有棋盘的小黑板。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数学游戏导入。
1.数学王国是个富有魅力的神奇王国。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数学王国,玩一个有趣的数学游戏,想试试吗?
2.出示画有印度棋盘的小黑板,介绍相关知识:
印度象棋棋盘是正方形,横纵各8排,有64个方格,棋子放在格子中间。其中深色格称黑格,浅色格称白格,黑白格各32个,交错排列。
3.老师介绍游戏规则:
请你们在棋盘的第一格填上2,第二格填上4,第三格填上8,依此类推,每前进一格,用前面的数字乘以2,直到最后一格。请你们初步估算一下,当填到最后一格时,这个数字大概是多少?看谁估算的数字最接近正确答案。
4.老师将学生估算的结果选择有代表性的几个数字写在黑板上。
5.检验估算正确与否:请学生拿出计算器快速演算,(以二人为小组分工合作,一人计算,另一人填写数字于方格内)同时请两名同学上台计算并填写。
6.学生汇报计算结果。(当算到第四 ……此处隐藏16916个字……>
三、学习第三段。
1.指读第七自然段。
2.从“谢天谢地”、“安息”等词语中体会皮埃尔得知事情结果后的心情。(欣慰)
四、全文,巩固提高。
在海啸这样的天灾面前,人本身是渺小的,然而皮埃尔在生死之时做出的抉择,令人感到一个灵魂的伟大,震撼着我们,令世人敬佩!
五、作业设计:
1.阅读课文,熟记内容,尝试复述。
2.完成课文后习题4,写出两个“抽搐”的含义。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六、板书设计:
24印度洋上生死夜
皮埃尔离开留下传递信息
(船长)求救放弃陪伴妻子
有责任舍己为人将生死置之度外
我的教学反思:
《印度》教案15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结合上下文辨析文中两个“抽搐”的不同含义。
4、借助语言材料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体会主人公皮埃尔在生死关头,把自己以及妻子的安危置之度外,关心他人胜过自己的高贵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借助语言材料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体会主人公皮埃尔在生死关头,把自己以及妻子的安危置之度外,关心他人胜过自己的高贵品质。
教学准备:
课文朗读磁带、投影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揭示课题
l、出示世界地图。
(1)提问:世界上有哪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 、北冰洋)
(2)请在世界地图上指出印度洋的位置,说说它的周围是哪几个洲。(亚洲、大洋洲、南极洲和非洲)
2、板书课题:印度洋上生死夜
(1)提问:看到这个题目,不用看课文,我们就可以知道些什么?
(这一课题告诉我们:事情发生的地点是在印度洋上,发生的时间是在夜里,中心事件与课文中人物的生死有关)
(2)过渡:在印度洋上到底发生了一件怎样的事情呢?让我们读读课文来了解吧。
二、初读课文,理解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课文梗概
1、各自默读课文,画出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试着想一想它们各是什么意思。
(1)学生默读后教师出示词语:猝不及防、抽搐、泡沫、耗尽、须臾。讨论这些词语的意思。
(2)齐读生字新词。
2、指名朗读课文,揭示思考题:(1)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主要人物是谁?(2)简要地说说课文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读后讨论上述问题,小结
3、理清文章脉络。
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三、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进一步了解故事的发生、经过和结果。
2、用钢笔描红、临写。
3、读一读,再抄写生字词。
第二教时
一、复习
l、听写词语。
2、这篇文章可以分为哪三个部分?
二、精读训练
l、教师提问:第一部分也就是文章的开头,依次讲了哪些内容? (故事发生的时间、主要人物和地点)
齐读第1自然段。
2、默读课文第2-6自然段。
(1)说一说,这5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①克勒松猝不及防,摔入水中,被大章鱼缠伤,皮埃尔将其夺回。
②克勒松急需返回港口救治,但皮埃尔发现海底即将发生地震或火山爆发。
③皮埃尔决定回到出事地点。
④皮埃尔打灯语和呼喊要求客轮掉转航向。
⑤客轮掉转航向,皮埃尔被客轮上的直升机救离险境。
(2)这一部分可以分为几层?
(分4层:第2~3自然段为第一层,写洋上遇险;其余3个自然段各为一层,写的是:两个念头—— 全力报信一一艰难脱险)
(3)研读第一层。
①指名朗读第一层
②讨论:皮埃尔从哪些迹象意识到海底将要发生地震或火山爆发?
结合课文内容理解"惟一"。(没有别的办法,只有这一个)
(4)研读第二层。(两个念头)
①皮埃尔面对这一处境,他起初是怎么想的?为什么?后来他作出了怎样的决定?为什么?
指导朗读"不,我不能走!现在我可能是世界上惟一确切知晓这场海难即将发生的人。我有责任向来往船只通报这一信息",体会皮埃尔的责任心和勇气。
②讨论、朗读后在上表内完成有关板书(2)。
(5)研读第三层。(全力报信)
①观察课文插图,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组织学生描述)
②朗读第5自然段。重点理解克勒松当时情况的危急以及皮埃尔的动作、心理活动和语言。
③教师口述:皮埃尔突然发现灯光移近的速度明显减慢了,轮船已经收到信号。
(6)研读第四层。(艰难脱险)
①朗读第6自然段,思考:皮埃尔为什么不向豪华游轮打出灯语"请救救我们"?
②他发现她(克勒松)的躯体已经冰凉,"在亡妻的耳朵边,轻轻地说:'亲爱的,原谅我……'" 想一想:"原谅"他什么?
③指名读"直升机很快飞到了他们的头上"到节末,口述直升机救皮埃尔等人的情况。
3、根据板书,简要回顾课文内容。
三、作业
1、阅读课文,熟记内容,为复述做好准备。
2、预习课后作业第5题。
第三教时
一、继续精读训练
指名读第三部分后,讨论: 1、皮埃尔从报纸上了解到什么消息?(海里发生地震,引起了海啸,没有人员伤亡)
2、看到这一消息后,他说了些什么?(皮埃尔自言自语;"谢天谢地,克勒松,现在你可以安息了……
3、从皮埃尔的这些话里,我们可以想象到他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一是他在庆幸海底地震所引发的海啸没有造成船只毁坏和人员伤亡。二是他顾不上抢救妻子,义无反顾地坚守在危险地点发出海难信号,使超级豪华游轮安然脱险,妻子没有"白白付出生命的代价",她的死换来了更多人的生,如果地下有知,她也会感到欣慰)
二、复述指导
简要复述:
1、要搞好复述,就要抓条理,抓重点,抓详略。
(1)抓条理。(按照板书理解全文层次)
(2)抓重点。(妻子克勒松的危急情况、海啸的迹象、皮埃尔的表现、豪华客轮的情况)
(3)抓详略。(第一和第三部分略,皮埃尔的表现详)
3、练习简要复述。复述后评议。
三、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把《印度洋上生死夜》的故事讲给小朋友们听。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