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时间:2024-06-13 21:28:11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内容分析:

教材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即购物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具体的情境中收集、整理信息,发现并提出有关小数加、减计算的数学问题,产生新的计算要求。例题首先让学生探索两位小数加一位小数的笔算方法,让学生尝试计算两位小数减一位小数。“试一式”让学生继续解决例题创设的情境中的其他一些加、减计算问题,并突出计算结果的化简。最后通过对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比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逐步提高计算能力,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练一练”和练习八第1-3题主要用来巩固所学习的小数加、减计算方法,并用以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学习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整数加、减法的算理,并且在本册教材中学生已掌握小数的意义,另外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已积累了大量关于元角分的知识,这些都为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垫定了扎实有效的知识基础,并为互助学习提供了可能。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初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用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新问题的意思,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

3、在互动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合作学习的意义和价值,激发学习的热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

教学策略:

1、 教师只是学习任务的提出者,学习活动的辅导者,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人,给学生创造实现自我的平台。

2、 利用信息技术,采用不同的内容呈现形式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3、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本方案所要体现的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4、 通过及时评价和总体评价激励和促进学生的学习。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及相应的学习的平台。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开路”

在班级博客上,开辟栏目“预习导航”,下设自学提纲:

1、整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你能举例加以说明吗?

2、说一说4.75这个小数的意义,并说一说这个小数的组成。

3、这是我们三年级学的小数计算题,你会列竖式计算吗?相信你一定行!

5.2+3.4= 5.2-3.4=

4、通过预习,你还知道了什么,有疑问吗?把你的疑问发表在“质疑问难”日志里。

(设计意图: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在这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加减法及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而且刚认识小数的意义,这些都为学生预习、自学提供了认知的基础,相信学生也有这个预习的能力。教师事先通过班级博客及学生的回帖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从而调整教学预案,并适时对学困生加强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夯实旧知、了解新知,缩小与其他学生之间的差距而进入课中学习。)

二、课中:“研习筑路”

(一)找准起点,导入新知。

教师打开班级博客,点击学生提出的疑问。

师:同学们通过预习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但愿在结束这节课时,问题的主人都能收到满意的答案。

(二)展开活动,研创新知。

1、出示例1主题图,学生说一说从图中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2、师:你可以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些用加法或减法计算的问题吗?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在课件中点击相对应的问题。)

3、要求学生根据问题先列式,教师有意识的板书列式:4.75+3.4 4.75-3.4 4.75+2.65 4.75-2.65 3.4+2.65 3.4-2.65

4、师:观察这些算式,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都是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揭题:小数加减法

(设计意图:问题从学生中来,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学生根据主题图提问,由于问题来源于学生,就为学生对于接下来探讨问题的解决奠定了积极的情感因素。根据问题列出算式,学生完全有能力做到。)

5、研讨“4.75+3.4”的计算方法。

(1)4.75+3.4,“你会用竖式计算吗?”

(2)学生独立列竖式计算,然后学习小组内交流组员的计算方法及为什么这样算得理由,教师巡视,看是否有竖式错误的,及时将错例收集,等会儿全班一起“诊断病因”。

(3)教师邀请某一小组派一名代表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列的竖式,并说一说他们组是如何列竖式计算的,及阐述列竖式计算的算理。然后其他组员补充,完善本小组的解题方案。(可以从小数的意义方面加以解释为什么数位对齐;或者还可以是用元角分的知识加以解释数位对齐)

(4)如果其他学习小组还有自己的想法,也可以做补充说明。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预习及在班级博客中与大家的交流,对于那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讲,他们是迫不及待想展示一下自己的才能的,教师就适应这些学生的需求,给他们一个平台一吐为快。而且学生的讲解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更儿童化,学生也更容易接受。)

(5)教师肯定学生的聪明才智。

(6)师:你们说了这么多,请允许我对你们提几个问题,能接受挑战吗?

A,这样列竖式可以吗?说说你的高见(出示教师巡视时搜集到的错例,可能是数位不对齐的,而是末尾对齐的;也可能是结果中没有点小数点的;还或者是竖式中没有写加号的等等)

B、和是8.15,百分位上的5是怎么得来的?(不是把4.75百分位上的5落下来的,而是4.75百分位上的5与3.4百分位上的0相加得来的。)

追问:3.4百分位上添0的依据。(依据是小数的基本性质)

B、你认为小数加法应该怎么计算,能用简洁的话语总结一下吗?

C:你是计算方面的专家,你来给大家说一说,计算小数加法要注意些什么。

再次强调:1、数位对齐,2、从低位加起。

温馨提醒:别忘了在结果中点上小数点。

(7)教师规范的书写整个计算过程,边述说边板书。

(设计意图:即使学生的讲解都已经很到位了,但是教师的示范还是不能缺少的,规范的示范为学 ……此处隐藏14273个字……件和问题的,怎样分析数量关系的。

2、练习十一第13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估算,并说说是怎样估算的。

再列式算出结果,并把它与估算的结果比较。

3、练习十一第14题。

学生读题,独立解答。

反馈解题思路。

引导思考“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并解答。

三、课题总结

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教学反思:

四则混合运算

这一单元的目标是这样定的:

1、使学生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从教参的教学目标定位来看,应该是既注重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教学,又要重视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然而结合我们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来看,两样都已初步的感受过,但又不是很深入,如:四则运算的计算顺序包括带括号的计算顺序都在平时的练习中曾经碰到过,但不是很多(但有的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对于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了然于胸了)。所以是不是把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作为重点来教我真的曾不止一次的怀疑过。让我怀疑动摇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太差,新课程一线教师都清楚现在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欠缺。所以,这一次四则运算知识的教学也正是加强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训练的一次好机会,与我有这种相同想法的教师还真不少,认为还是有必要侧重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

在教学式题过程中,我要求学生用先算,再算,最后算来口述式题的运算顺序,减少运算顺序的错误,同时也加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写作业时还要求学生根据式题的运算顺序用简单的画顺序线,以增强运算顺序的形象感。如:第11页例题5:先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42+6(12-4)

(2)42+612-4

口述顺序是:先算括号里的减法,再算口述顺序是: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最后

括号外的乘法,最后算括号外的加法。算减法。

而在教两三步计算解决简单的数学实际问题时,我先要求学生口述解题思路,让其明白列综合算式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把抽象的、明理的东西搞得的尽可能的形象,从而更接近于小学生的实际。

只有多巩固练习,就能熟能生巧,做到四则运算式题的顺序无误,列综合算式条理清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更大的收获是差生做式题的计算减少了不必要的错误。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解决同一天中,时和分、分和秒形式的两个时刻与时间(段)的计算问题。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用时间线段图和竖式解决同一天中,时和分、分和秒形式的两个时刻与时间(段)的计算问题。

情感与态度:在学习中使学生明白时间的宝贵,养成珍惜时间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

用时间线段图和竖式解决同一天中,时和分、分和秒形式的两个时刻与时间(段)的计算问题。(加法计算)

  教学难点:

学生对于题意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出示

小丁丁和同学约好上午9时15分在动物园门口集合,小丁丁早晨7时48分出门,路上用了1小时23分。

(1)在这段文字叙述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上午9时15分在动物园门口集合;

早晨7时48分出门;

路上用了1小时23分。

(2)9时15分、7时48分、1小时23分各表示什么,有什么不同?

9时15分、7时48分表示时刻,是指某一事件发生的时候。

1小时23分表示时间,是指某一事件经过了多久。

(3)出示问题“小丁丁几时几分到达动物园门口”这是求时间还是求时刻?

是求时刻

(4)今天我们就要来讨论关于时间的计算的问题。(出示课题)

[对于学生经常会混淆的“时间”“时刻”这2个数学用语进行简单的辨析。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能明确地知道是要求什么?]

二、中心阶段

1.请学生试着计算。

2.汇报

(1)画图

(2)竖式算

注意:这步计算,“分”的计算满60要向“时”进1,因为分与时之间的进率是60。

答:小丁丁9时11分到达动物园门口。

3.比较2种方法得出2种方法都很好,都很直观、很简洁。

4.小结

我们可以利用时间线段图和竖式来解决某一时刻经过多少时间会到哪一个时刻的计算问题。

三、练习阶段

7时50分+45分=()时()分

8时26分+2小时37分=()时()分

15分18秒+3分52秒=()分()秒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

教学内容:

教材第3-4页的例3、例4,以及“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一第5-8题。

教学目标:

1.能在盈与亏、收与支、升与降、增与减及相反方向运动等现实的情境中准确地应用负数,进一步理解负数的意义。

2.通过用正数和负数表示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在现实情境中应用负数,体验负数。

教学难点:

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方向的量,体验负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自主准备

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相反意义的量?试着举例用正数或负数来表示。

二、自主探究

1.阅读课本第3页的例3。从表中你能知道些什么?(大声地读一读,并说一说表中的数所表示的意义)

2.从例3的学习中,你知道( )和( )是一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通常情况下,怎样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

3.填写课本第3页的“试一试”。

4.阅读课本第3页的例4。思考:如何用图来表达学校、邮局、公园之间的相对位置?(在下面画一画)

5.如果把向东走2千米记作+2千米,那么向西走2千米可以记作什么?

6.在直线上用点表示邮局和公园的位置

看了上图,你有什么发现?

三、自主应用

1.电梯上升15米记作+15米,下降10米记作( )米,-20米表示电梯( )米。

2.公交车上的售票员将下车3人记作-3人,上车4人记作( )人,-5人表示( )人。

3.知识竞赛抢答的评分规定:答对一题得10分,记作+10分;答错一题扣10分,应记作( )分。王明答对12题,答错3题,他得了( )分。

四、自主质疑

你认为本节课应学会什么?你还有什么疑问?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